陳進在屏東高女任教期間,常就近前往山地門寫生,創作多幅此類題材。本畫是借日本都立美術館對面德川家康的家寺製作而成,並入選文部省美展。雖是原住民題材,畫風仍是陳進的一貫風格,線條細膩、敷色雅麗,背景樹枝的拖枝手法,更可看出畫著希望帶入圖畫詩情表現的意圖。不但巧妙平衡畫面人物的呼應關係,也再度顯現陳進對平穩式構圖,如正中分立或三角形式布局的喜愛。
圖中的模特兒是陳進的兒媳與孫子。雖是單純的親子感情,卻涵載了畫者陳進的隔代感情,宛如再現她的昔日,因此平凡的景象卻訴說著不同的慈愛。畫中母親輕露淺笑,細細體會、享受著小嬰兒可愛的動作。如此充滿著細膩但濃鬱的母子之樂的畫面,再加上母親衣服上紫紅鮮豔色彩的進一步烘托,效果顯得更為開朗。
本幅畫面所流露的速度進行感,是陳進以往繪製仕女畫時,所較少顯現的氣息。陳進繪畫時所擷取畫面的情景焦點,往往是某個動作最優雅的姿勢,與該動作前後連貫性及時間性並無太大關係。但此幅作品雖然取景之初,與以往並無強烈分別,但由於單車車把車架與昂首頭像間所形成的美妙弧形,加上花朵的視線導引效果,將以往僅是凍結動感的效果,藉著畫面張力的外溢,注入正將行進的動感暗示,是陳進作品中少見滿溢自信、幸福與動感的作品。
蘭花之香淡雅彌久,素有王者之香的的美稱;但由於花型較小,花色不如洋蘭斑斕,入畫時的處理手法較難表現。陳進在描繪此一題材時,採取略帶俯視的角度,將重點放置在形體較小的花朵上,並藉著突出花朵來誇張暗示出由花而生的香味。
久為病體所困的陳進,在民國五十三年父親病逝後,再度患病;她在病中為自己畫了這幅自畫像,大有告別作之意。但她也是在同年接受台北法光寺如學法師之託繪製〈釋迦行誼圖〉。圖中的陳進,展現她在女像作品中一貫的優雅矜持。
這幅描寫舊式社會富裕家庭新嫁娘的作品,在陳進一系列以盛裝的嫻雅女性為主題的人物畫中,是少數以入世之眼描寫人間情趣的傑作。畫中獨坐的新娘,身著薄紗單衣,手執摺扇,顯得十分浪漫。人物白皙端莊的卵型臉龐,梳理有致的長髮,和可能是嫁妝之一的雲母屏風,說明了新娘大家閨秀的出身。畫面明朗的色調,烘托了新娘內心對幸福的憧憬。
這是十幅〈釋迦行誼圖〉的第一幅,描繪釋迦誕生情景,太子母親摩耶夫人於宮中藍毘尼園無憂樹下,遙見宮中有能仁菩薩,化成瑞相來就母胎,宮中姝女見其瑞相之景,皆虔敬禮拜。摩耶夫人立於畫面中央位置,宮中姝女隨其後禮拜,背景的深色樹林正好襯托出這群人物和光環中的能仁菩薩,也表現出宗教的神聖和清淨氣氛。
此景為陳進遊美旅途中所見。在台灣的河道不論長短,由山崖而下多是蜿蜒蛇行,雖在清代,多有可以通航者,但因泥沙淤塞等問題,可航行著日益稀少,終至近乎絕跡;因此陳進數度訪美,留下許多又直又寬的河道景象,想來也是因為這種視覺上的新鮮感吧。
膠彩畫的特色之一,在於層層疊色之後,色彩所呈現的緻密亮實效果,於是花卉就成為陳進在畫靜物題材的最佳選擇。本畫各種蘭花與多層的襯葉,在畫幅中自然的伸展,帶給人視覺上清新舒暢之感,陳進布局的功力可見一斑。柔和的色彩,烘托出花朵柔媚的姿態,彷彿可聞見其清香。微妙的層次感與葉緣暈染的效果,使該作尤具古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