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字呦呦,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四日出生於台灣宜蘭縣,一九九七年逝世於台灣新竹。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等,並於六十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大學雕塑系及羅馬造幣學校進行藝術研究。除了曾於國立藝專、淡江、銘傳等大專院校作育英才外,並且出版二十餘冊藝術作品文集、舉辦海內外數十次展覽。一生創作千餘件漫畫、版畫、雕刻、雷射藝術、景觀與建築規劃...等各類藝術作品,並獲殊榮無數。
楊英風對大自然的喜愛,源自幼時生長於鍾靈毓秀的宜蘭,日日與山水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紙中萌發了熱愛藝術之芽。在父親的建議 之下,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就讀,獲得 吉田五十八和朝倉文夫的指導。
楊英風對大自然的喜愛,源自幼時生長於鍾靈毓秀的宜蘭,日日與山水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紙中萌發了熱愛藝術之芽。在父親的建議 之下,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就讀,獲得 吉田五十八和朝倉文夫的指導。
當時他不僅修習了建築、雕塑的專業技術,更了解建築材料學、環境學與氣候地域和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因而啟發他對「環境」、「景觀」的重視。此外,吉田老師對中國魏晉至唐代的建築之推崇,使得因日本戰爭而回北平輔大就讀的楊英風,浸淫在中國古都的文化之中,藉由研讀中國古籍、太極拳健身與探訪雲崗石窟佛像藝術等,參悟、思索中華文化的精神。六十年代在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使楊英風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而漸漸地領悟中國人追求人類(小宇宙)與自然環境(大宇宙)交融、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
回國投入花蓮大理石廠的建設後,他了解到大自然雕刻太魯閣山水,藝術家的石雕作品呼應著大自然,正所謂「環境造人,人也創造環境」。因此,楊英風於七十年代提出「景觀雕塑」(Lifescape Sculpture)此一開創性的觀念:即是體認到雕塑藝術的「景」是一個「外在的型」,必須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而「觀」字是人類「內在的精神狀態」,人類倫理生活深受自然、宇宙的影響。所以,他終其一生以中國魏晉時期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之核心精神,並創作此造型藝術來提昇、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學貫中西的楊英風,堅實的寫實功力,並非只是複製西方人體比例的素描,他以西方藝術技能來觀察、展現自己生活的東方世界,例如:以台灣第一位專業模特兒林絲緞為題的「裸 女系列」銅雕作品。此外,在「農復會」擔任〈豐年雜誌〉美編的他,有十足的好機緣,深入台灣農村,將所見所思應用於「鄉土系列」的版畫與雕塑創作,刻畫出農民的樸實與堅毅。藝評家謝理法先生認為:「台灣戰後只有楊英風的雕刀為台灣早期的鄉村及人民生活,作了一個詳細的見證。」
自幼即是虔誠的佛教徒,楊英風震攝於中國北魏時期大佛造相莊靜、純樸剛健,因而捨棄傳統佛像造相中繁雜的紋飾,超越「形似」的階段,將空靈意境,轉化為抽象造型語言,呼應藝術形虛質實、妙化萬有的精神。他的「佛教系列」,可稱是台灣佛教藝術創作品的最上作。
楊英風晚期的「不銹鋼系列」是其創作生涯中的成熟期,寓中國生態美學及佛家哲思於先進、現代的材質,以及簡潔的抽象造型中。單純、光潔如宋磁的不銹鋼鏡面反射,將周遭環境與觀者納入作品中,或以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環境的氛圍,使作品本身圓融具足、與環境、觀者相諧,以達「天人合一」之境。楊英風的藝術創作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保護自然,並融於
楊英風晚期的「不銹鋼系列」是其創作生涯中的成熟期,寓中國生態美學及佛家哲思於先進、現代的材質,以及簡潔的抽象造型中。單純、光潔如宋磁的不銹鋼鏡面反射,將周遭環境與觀者納入作品中,或以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環境的氛圍,使作品本身圓融具足、與環境、觀者相諧,以達「天人合一」之境。楊英風的藝術創作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保護自然,並融於
一般大眾生活中,即是今日所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實踐者。他不僅是為人類文明形塑公眾的藝術,佇立於廣場、街頭;更如同他的字「呦呦」,取《詩經》中「鹿覓得甘泉,以鹿鳴呼朋引伴,共享清流」為意,以奉獻、讚頌的精神,試圖為這個時代塑造超越時空的文化永恆意象。
Prev
黃土水